![](https://imageproxy.pixnet.cc/imgproxy?url=https://203.68.74.33//navyblue/photo/other/shenpin.jpg)
去年八月曾到花蓮旅行,在花蓮市的神品咖啡館用餐,喝咖啡,回來後寫了一篇格子介紹,後來神品咖啡館辦了一項X檔案比賽,以神品咖啡館的文字或圖像記錄為比賽內容,並邀請我參加,於是我辜且一試的報名部落格組的比賽。
事隔多日,早已經忘了這個比賽了,沒想到昨天接到神品的通知,原來我竟然得了第三名,獎品是神品的頂級排餐券二張。
台南縣後壁鄉土溝村的竹仔腳,原本只是鄉下一個很普通的「庄」,但在文建會、台南藝大建築所及土溝社區文化協會的合作改造下,在傳統的鄉村風貌裡,注入許多活水,成為一個很有特色的聚落。
到竹仔腳參觀,有三個值得欣賞體會的部份,一是庄內牆上的鋼雕藝術,不論是高矮圍牆或房屋外牆,在適切的地方都嵌上一面鋼雕作品,庄裡每一戶的圖樣都不同,具有的門牌的意味,讓藝術與傳統建築融合,是庄內最普遍的特色。第二是房屋外牆的彩繪及相片彩印磁磚,彩繪外牆的靈感來自於庄民曬棉被時,阿嬤的傳統棉被上的大花迎風招展,藝術家殷嘉輝於是把這庄民們熟悉的一幕映畫在各家的外牆上。而相片彩印磁磚則是把村民的老照片印成磁磚面,嵌在外牆上,成為外牆的裝飾,也是庄民們成長過程的分享。
土溝是台南縣後壁鄉的一個傳統小農村,早期台灣農村耕田或搬運的主要動力來源是水牛,土溝的水牛最多達到三百多頭,但農耕機械化之後,水牛逐漸被淘汱,到了2001年,全村的水牛只剩下一頭。村民們有感於水牛代表的刻苦奮發的精神,可能會隨著水牛的凋零而渙散,也想著社區應該要有些改變,來凝聚村民的共識,於是配合社區總體營造的政策,進行以喚起水牛精神為主軸的社區改造,而水牛公園就是土溝社區改造的第一步。
台南縣後壁鄉上茄苳至白河鎮枋仔林間,有一處地形類似隘口的「風櫃門」,以前不知經過多少遍了,只覺得兩棵老榕蔥蘢蓊鬱,並沒有給予多一點的注意。最近在這一區漫遊,又經過了幾次,忽然覺得兩棵老榕樹好像在召喚我,停下車來仔細端詳,才發現兩棵老榕長得真漂亮,而且背後還有藏有一段先民篳路藍縷、辛苦開墾的故事。
明代袁宏道在晚遊六橋待月記中寫道:「由斷橋至蘇堤一帶,綠煙紅霧,彌漫二十餘里。」本來都很難想像二十里的綠煙紅霧到底是什麼樣子。最近一兩個月開車經過台一省道後壁段,看到羊蹄甲與艷紫荊都開花了,和間植的樟樹翠綠的樹影交集,遠觀繽紛穠麗,心想這不就是十里的綠煙紅霧。
以前開車走二高,經過南投服務區時,總會看到服務區左上方山丘上有間寺廟,由地勢上看起來,視野一定很廣闊,只是找不到任何這座寺廟的資料,所有的地圖上也沒有標示,只能一直乾瞪眼。
上個月中和同事到台中出差,返回的途中在南投服務區休息,向同事提到這座寺廟,沒想到同事也有興趣,於是看看還有時間,就一起去尋覓一番。
去年12月中喬出一個空檔,和好友到南投鹿谷走走。那天陸續走了麒麟山、貓空望山、大崙頭銀杏林、內湖國小。雖然看起來有山,實際上是很輕鬆的行程。
到大湖的第二天下午,我想喝杯咖啡,雖然自己的布魯咖啡館可以在任何地方開張,行李裡的咖啡豆也還有,但有時就是想找間咖啡館感覺一下不同的咖啡氛圍,於是我們去湖畔花時間。
出關古道是指苗栗縣公館鄉出礦坑到三義鄉關刀山的步道,是早期兩地交通的要道,後來有很長一段時間荒廢掉,92年開始陸續重修整建,完成其中關刀山至十分崠之間約6.5K的步道。整條步道大約走在稜線上,上下落差不到200公尺,沿途有多個展望極佳的地方可以休息、眺望山景,是一條很棒的休閒健行路線。這次我們因為時間關係只走了其間的聖衡宮至新百份二山段。
南投水里鄉的車埕,是個很美的小地方,具有鐵道、木業、水利等豐富的觀光、產業文化資源,車埕火車站、老街、伐木業貯木池、大觀發電廠、古隧道、明潭發電廠等都值得遊賞,雖然已經來過兩次了,還是利用春節再來一次。不過這回因為時間關係,只走了火車站及貯木池。
過年前在報紙上看到關於頭社水庫及大舌滿溪生態步道的新聞,就想著找機會去走走,於是年初六的水里行的下午,就特地前來一行。
過年的連假中,因為到處都是人,所以撐到初六才想出遊。我想去走一趟最近在報上看到的魚池鄉頭社水庫,家人想吃水里的牛肉大王,於是湊成了這次的水里之旅。我們的行程大概是這樣的:
一月中,在爆忙的時候,好想去看梅花。於是找了一天硬是請假飛奔到信義的柳家梅園,結果,梅況已經近尾聲了,由柳家梅園入口所見,梅樹已經長出新葉了,還好往上走,尚有幾棵晚開的梅花可觀,胡亂拍拍之中,也拍了一些梅花之外的小趣味。(置頂圖:一位攝影高手正在聚精會神的拍梅,我則當了黃雀)